中國語言服務40人論壇特別推送“抗疫網上論壇”系列,邀請業界與學界專家就熱點話題展開討論,觀點碰撞,思想交鋒,開創語言服務“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本期論壇主題為“應急語言服務”,邀請六位專家參與話題討論,從應急語言服務對象與方式、應急語言服務教學定位、應急語言服務機制、應急語言服務基礎設施、應急語言服務本地化和應急語言服務標準化等方面展開討論。
一、應急語言服務對象與方式
王銘玉(天津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場突發公共事件幾乎停擺了社會的正常進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世界為之驚恐。在新冠病毒肆虐之際,人們的生活,包括語言生活瞬間發生了一些變化,語言服務尤其是語言應急服務的話題成為語言學界的頭等大事。
“語言應急”是一種特殊領域、特殊用途的語言應用問題,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生活,它對語言服務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為此,圍繞“語言應急”我從語言服務對象和方式進行思考。
語言服務的對象問題。語言服務在學界被越來越多的同仁所認同,其對象問題也顯得格外重要。一是可以從高校的四大職能來考慮,即服務于人才培養,服務于科學研究,服務于社會需求,服務于文化傳承;二是可以從整個社會來考慮,首先是服務于國家的需求,《抗擊疫情湖北方言通》《疫情防控外語通》就是根據國家防疫的應急需要問世的;次之是服務于經濟,尤其是對外經濟發展;又之是服務于文化傳承,滿足國外日益增長的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以前我們并不注意語言的效應,實際上,語言也是藝術,而且更加直抵人心,更能喚起人類的共鳴;再則是服務于語言行業,目前由于外向型需求的增長,更多的企業與語言密不可分,同時,由于機器翻譯、人機耦合同傳、人工智能機譯、翻譯區塊鏈等新技術的發展,語言行業的對象性越來越明顯。
語言服務的方式問題。一般來說,語言服務的方式分為四類:無償語言服務、有償語言服務,基本語言服務和附加性語言服務。無償語言服務一般由事業單位提供,接受者得到的無償語言服務可以稱為“語言福利”;有償語言服務往往使語言服務成為商品,要產生一定的“語言紅利”;基本語言服務主要指外語培訓、語言水平測試、語言政策咨詢等;附加性語言服務是指不以語言為主,即語言僅具有附加性質。與“應急語言服務”相關的主要是前兩個,而且在此次“戰疫”過程中二者之間界限模糊,存在較大的“后遺癥”。從個人角度來說,大疫當前,志愿為先;但從機構來說,應急救助也應該是以買斷服務為主,不能隨意“征用服務”,所以語言服務方式問題也是一個應當妥善解決的問題。
二、應急語言服務教學定位
蔡基剛(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應急語言服務是疫情中外語人的緊急貢獻。但疫情終將過去。我們要反思的是在疫情中我國外語教學定位和人才培養中暴露出來的問題。
對于公共外語來說,我感到有兩個短板需要補上。
一是科學素養教育。這次疫情中,大量信息的產生、傳播和接受,考驗我們每一個公民,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媒體、政府、衛生和各行各業大學畢業生的科學知識、信息素養和科學方法。如果我國高校外語教學能把科學素養教育放到人文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如果能開設批判性思辨和邏輯學等科學素養課程,我們就不會留下很多的遺憾。
二是用外語汲取信息的能力。自爆發新冠狀病毒來,《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柳葉刀》、《自然》、《科學》等國際著名SCI來源期刊刊出相關文章幾百篇,有的涉及病毒傳播模型構建,有的描述臨床表現,也有提出治療方案,他們與時間賽跑與生命賽跑,在第一時間與世界科學家和醫務工作著分享了攻克這個國際公共衛生危機的成果。這說明當世界上95%的科研論文是用英語發表時,培養大學生——未來的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在各自專業領域內用英語閱讀并撰寫國際專業期刊上的論文能力已成為中國高校的急迫和普遍需求。美國馬里蘭大學Gelfand最近說,“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里,我們必須記住,病毒發展的軌跡既和新冠病毒本身特性有關,更和社會文化有關”。
筆者希望通過新冠危機,我們外語人能重新審視我們崇尚的文化,重視科學素養教育和用外語汲取專業信息的能力,培養所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公民在未來都能從容地應對可能出現的更大的社會變革和自然進化的挑戰。
三、應急語言服務機制
李艷(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首先,建立語言服務迅速響應機制,提升快速反應能力。由相關部門牽頭制定“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應急語言服務預案”,根據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語言需求的種類、內容與特點,建立語言服務迅速響應機制,確保“戰時”的快速反應能力。語言產品與服務的有效供給,是以對語言消費需求的充分把握為基礎的,因此,要充分考慮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不同受眾(如不同年齡、地域、文化以及使用不同語言的受眾等)的需求,制定盡可能詳盡的應急語言服務預案。并且,既要做好“戰”前預判,又要做到“戰”時應變。如此次抗擊疫情中,各地醫療隊馳援湖北,醫護人員聽不懂湖北各地方言,因而,為醫患雙方提供便捷的方言與普通話對照服務就成為了當務之急。
其次,建立應急語言服務保障機制,增強高效服務能力。一是建立應急語言服務協同聯動機制,統籌各方力量,有效配置語言服務資源。二是建立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培養機制,在高校中設立專門課程或專業方向,做好語言服務志愿者的招募、培訓與管理,儲備多語種(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外語、手語等)、跨學科(語言+傳播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際關系、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應急語言服務人才,滿足重大突發事件中的語言傳播、語言翻譯、語言智能、語言安全、語言撫慰等需求。三是建立應急語言服務產學合作機制,在政府主管部門的指導下,設計、研發應急語言產品,如此次抗擊疫情中,北京、武漢等地高校與科大訊飛、傳神等企業聯合研制了“湖北方言通”在線服務系統、即時翻譯軟件等。四是建立應急語言服務定期練兵機制,目前,全球極端天氣災害、資源環境問題、國際恐怖主義、全球公共衛生問題十分嚴峻,因此,應急語言服務不僅要根據預判“養兵”,更要模擬實戰“練兵”,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戰”時萬無一失。
再次,充分發揮新媒體、新技術的作用,優化語言服務效果。人工智能技術處在快速發展中、新的媒體形態不斷出現,未來,需要充分利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和傳播渠道,為增強語言戰斗力服務。
最后,提升國民語言能力,為應急語言服務提供深厚土壤。無論是語言的生產力還是戰斗力,都是以國家語言能力、國民語言素養為底色的。特別是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應急語言服務需要全民動員,民眾不僅需要有應急語言服務意識,還需要有服務能力,而這無疑是以良好的語言能力、語言素養為基礎的。國民語言能力的提升、語言文化素養的培養非一時之功,因此,應從長計議,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高國民語言能力,深化中華經典誦讀工程、提升全民的語言文明意識與語言文化素養。
四、語言服務基礎設施
王傳英(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實時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3月29日7時,新冠肺炎已經波及159個國家和地區,確診病例超過66萬,罹難人數超3萬。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已經成為全世界人民必須正視的現實風險。在抗擊全球疫情的斗爭中,語言服務又再次成為世界各國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團結應對的有力工具。
語言服務基礎設施是近年基于語言信息處理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政府機構、行業協會、高校為代表的公共部門向社會各界公開發布的具有“公共品”性質的開放性語言資產,包括語言使用標準、語言服務規范、語言工具、語言資料、語言人才信息等,其目的是通過創建產生“溢出效應”的外部性,確保用戶能夠以極低成本甚至無成本的方式獲得各類高品質語言服務。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展現出了超強的社會動員能力,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蔓延。中國防疫經驗、中國治療方案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而中國日益增長的海外利益群體更是渴望以抗疫為宗旨的應急語言服務基礎設施帶來的各種信息便利。
總體來看,以抗疫為宗旨的應急語言服務基礎設施應具備以下功能:
(一)規范與疫情防控相關的詞匯表達及使用。自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外文局已經分四批審定公布了513個詞匯,內容涉及醫學專有名詞,政策舉措,防控救治,社會生活等,其中很多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表達。鑒于當下疫情全球蔓延的趨勢,在不斷拓展詞匯的基礎上,外譯方案應至少包括聯合國主要工作語言,并提供必要的多語釋義。
(二)提供多語種疫情防控和診療方案,包括臨床表現、治療方案、護理經驗等,突出中醫藥在此次新冠肺炎預防和救治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有效宣傳、推廣“中國抗疫模式”;
(三)提供多語種新冠肺炎日常防護、自診和隔離知識。為了緩解病患壓力,同時滿足不同年齡人群的閱讀偏好,文本可以多媒體方式呈現;
(四)提供與新冠肺炎有關的多語種法律咨詢服務,尤其是疫情帶來的“不可抗力”所引發的各類商務糾紛的調解、索賠、仲裁等內容;
(五)提供多語種全球疫情通報、領事及應急服務、交通和出入境檢疫信息,方便中國海外投資企業和全球華人更好地安排生產、生活。
3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二十國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再次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可以相信,以抗擊疫情為宗旨的應急語言服務基礎設施在規范語言使用、分享中國抗疫經驗、提供各類信息服務的同時,還有利于對外傳播中國通過國際協作合力打造世界公共衛生體系新秩序的決心,是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
五、應急語言服務本地化
崔啟亮(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應急語言服務是社會和國家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專業服務,本地化是尊重不同市場的語言、文化和習俗差異的語言服務形式。為了提高跨國應急語言服務的效果,需要重視應急語言服務的本地化。
(一)加強以中文為源語言的應急語言服務本地化。傳統上我國市場上的本地化是國外語言(特別是英語)為源語言,以簡體中文為目標語言的語言服務。隨著我國經濟、政治、科技、文化、貿易等綜合實力的發展,以中文為源語言,以國外語言(英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委目標語言的本地化需求不斷提高。例如,本次新冠病毒疫情的治理,我國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以中文為源語言的《新冠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已經翻譯成英語、意大利語、德語、日語、西班牙語等。
(二)應急語言服務本地化應尊重目標市場的文化差異。本地化的核心是尊重目標市場的文化差異,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也是世界多樣化的表現,可以表現為語言、文字、習俗、法律、制度、宗教等方面。仍然以《新冠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為例,在中國市場上的中醫治療效果明顯,患者容易接受。但是,國外對中醫不了解的國家,可能對此有不同的感受,需要結合當地文化進行改造,例如,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
(三)加強應急語言服務技術應用與云服務平臺建設。應急語言服務的特征之一是時效性非常強,要求快速響應,提供敏捷本地化服務。為此,應該加強語言服務技術的應用,例如,通過計算機輔助翻譯+機器翻譯+譯后編輯方式提供筆譯服務。通過計算機輔助口譯技術和新一代通信技術,提供遠程視頻口譯服務。應急語言服務應該成為國家語言服務基礎設施,作為國家公共語言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國家應用語言服務云平臺建設和共享,并且針對不同國家提供應急本地化云服務。
六、醫學領域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培養
廖榮霞(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本世紀第三次冠狀病毒疫情不僅威脅人類健康安全,而且已發展成為全球性流行病。疫情導致公共衛生與醫療全球化趨勢加強。疫情對我們的國際化醫學人才是一次大考。醫護人員能否用外語直接參加國際急救與診療,能否高效閱讀國際醫學期刊上的新冠病毒論文和參考資料,能否及時把中國的抗疫先進經驗和有效方法與全球分享?這是本次疫情留給我們的一道思考題。
面對疫情,我國的醫學英語教學需盡快實施實質性改革:
第一、建立國家級醫學英語“優質師資庫”。利用大數據,對現有的醫學英語師資摸底,建立以復合型師資為主的“優質師資庫”,開展合作與協作,改變因缺乏合格師資造成的醫學英語教學長期低水平維持的局面。
第二、構建基于目標需求深度分析的、與醫學教育體系相匹配的醫學英語課程體系。醫學英語課程體系必須精準靶向醫學大學生未來工作的國際化素養要求,與醫學教育體系提出的醫學英語學習目標相匹配。
第三、建設高度符合醫學教育體系的醫學英語教材體系。依托復合型醫學英語師資團隊,根據需求,完善頂層設計,穩步推進。同時,從已出版的教材中遴選成體系的優質教材加以推廣。
第四、利用互聯網打造跨校跨區、開放共享的“名師金課堂”。名師聯合、打造金課,對所有醫學院校開放,淘汰水課,整體提升我國醫學英語教學質量。
第五、有計劃培養復合型醫學英語師資。有計劃選拔優秀英語專業學生學習醫學課程,或優秀醫學生專攻外語,鼓勵現有英語教師在職在崗學習和進修醫學專業課程,攻讀基礎醫學專業研究生。
在全球疫情的危機面前,如何搶抓先機,主動求變,為祖國培養更多國際化的優秀醫學人才,是一道已有答案的必答題。